The source also has a memoir about lif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Xichang. Source
Cheng Zihua and Lu Zhengcao inspect the future site of the Xichang Railroad Station in March 1965
Source
Article on Xichang’s aerospace development
三线建设与中国航天城西昌的崛起 Source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 罗艳 一、引语 1964年,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随之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部署,决定开展大规模的西南三线建设,其中又将四川攀西地区列为重点建设区域。在接下来短短的6年时间里,攀枝花成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一座新兴的钢铁之都屹立于当初的不毛之地,成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与攀枝花毗邻的西昌也因成昆铁路、卫星发射基地、410钢铁厂、青山机场等一系列三线建设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实现了西昌从一个三线建设前只有20余万人的农业渔村小县到举世闻名的“航天城”、“月城”的嬗变,实现了城市的第一次跨越和崛起。可以说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西昌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之后随着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西昌逐步完成了从农业渔村小县到小城市再到现代化中等工业城市的跨越。 二、1958-1962年西昌工业基地建设——西昌工业现代化的前奏。 1958年3月,鉴于之前对西昌地区丰富矿产资源的考察,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作出建设西昌钢铁基地的决策。在这一决策的指引下,四川省委和西昌地委提出发开西昌资源的意见。四川省委作出“两江陪嫁、全川支援、建设西昌”的决定。即内江、温江两专区和西昌专区组成协作区,整个四川都要支援西昌钢铁基地的建设。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建设在西昌开始了。由于建设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开始的、加之“全国大炼钢铁运动”、“反右倾”等斗争的影响,很多项目时间紧、要求急、准备差,急于上马。1961年至1962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又对工业企业和基本建设进行大幅度调整。很多在建项目被迫下马或停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成昆铁路的停建。 这一次历时4年的工业建设虽然失误较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之后西昌的三线建设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也为西昌的城市发展建立了一个基础工业体系。一是建成了涵盖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森工、轻化工、建材、机械、电力的工业企业40多个,成为西昌工业的主要骨干。二是对西昌地区地质勘探向深度、广度发展,探明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品种,掌握了更大的矿藏储量,特别是对攀枝花钢铁厂厂址和大桥水库进行了初步勘察,建立了地震台对攀西地区高烈度地震区进行长期监测。三是西钢实验厂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分离,取得一定进展,为之后攀钢钒钛磁铁矿冶炼分离奠定了基础。四是交通邮电事业有了初步发展,恢复整修了川滇西路、宜西路等县级公路,实现西昌地区县县通公路和邮政电讯线路。五是从全川和全国各地支援西昌建设的6000多名技术人员通过实际锻炼,转变企业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6万多名工人转变为产业工人,为西昌之后开展三线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因此,1958年至1962年西昌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虽然失误较大,但也取得一定成绩,为之后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奠定了基础,是西昌迈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开始。 三、三线建设全面推进与西昌航天城的形成 (一)三线建设对西昌的城市考验与西昌支援三线建设 从1964年下半年起,国家在攀西地区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各路建设大军迅速向西昌地区集结,仅修筑成昆铁路的铁道兵和铁路建设部门职工就达10多万人,加上森工、公路、地质、机场、电站及省、地属项目的建设职工等,总数在1966年达到30万人左右,已超过1963年西昌本县22万8千人的人口。期间还不时有中共中央、中央西南局、四川省各级领导到攀西地区视察建设情况,西昌迅速成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西昌地区三线建设的大后方,这都极大的考验了西昌这座小县城的接纳能力。 中共西昌地委深刻认识到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始终把支援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西昌地区对三线建设的支援可谓是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一是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住房和建设用地,仅1965年就提供房屋52943平方米,1966年赶修简易房屋23万平方米,并大力支持建设单位自建工棚、房屋。为建设单位统一办理建设用地,前后共为铁路、飞机场、卫星发射基地征用土地21606亩,还为建设单位征用了一些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同时,妥善做好重点建设区域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二是组织生产、供应建材和三类物资,仅1965年至1966年就提供木材7006立方木,火砖484.5万匹,土砖140万匹,其他瓦、石灰、沙石、扁担、抬框等不计其数。三是做好粮食、副食、蔬菜的生产和供应,西昌地委将历年节约积存的2.5亿斤粮食供应三线建设大军,同时兴办各类食品厂为三线建设大军提供副食、蔬菜、肉食。四是修筑为重点建设服务的公路、设置各类粮油、百货服务网点,满足建设者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五是直接组织劳动力和民兵团参加攀钢建设。 西昌地区人民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同时,为配合三线建设西昌在三线建设初期也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交通、街道、邮政通讯、水电、副食、轻化工等较为完备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尽全力满足三线建设大军的衣食住行用。彭德怀在西昌视察三线建设时,得知西昌地区拿出存粮2.5亿斤供应三线建设,看到人民群众给铁道兵送菜、送肉、送柴、送水,激动地说:“感谢西昌人民对三线建设的支援,真是军民鱼水情啊!我们要与群众同甘共苦,搞好工农关系,加快铁路建设”。[1] 同时,西昌的大力支援,也为西昌在三线建设中的城市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 (二)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对西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成昆铁路通车对西昌的影响。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北起成都,南至昆明,沿线地势险要,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有寸步难行“一步苦”,有“上是青天一线,下无立锥之地”的“一线天”,有四五十度高温的深沟,有十级大风的峡谷。溶洞、暗河、断层、流沙、瓦斯、岩爆、泥石流……人们称这里是世界的“地质博物馆”。修建铁路工程任务极其艰巨,许多地段桥隧相连,不少 车站建在隧道里,桥梁上。成昆铁路全长1085公里,穿越高山427座,飞越深沟653条,起落高差1606米,投资33亿元人民币,30万军民历经5年零10个月日夜奋战,于1970年7月1日全线贯通。西昌位于成昆铁路全线正中,北距成都557公里,南达昆明543公里。1964年9月,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在西昌建立工地指挥部,南北两头同时施工,1970年7月1日上午,成昆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西昌火车站隆重召开,成昆铁路建设大军及干部群众10万余人共同见证了成昆铁路通车的重要时刻。从此,成昆线开始发挥它西南生命线的作用。 在三线建设之前,从成都到西昌,从昆明到西昌,仅仅有一条108线公路,随着成昆铁路的修通,改变了西昌交通落后的状况,使天堑变通途,西昌与成昆铁路配套的公路建设也因此得到发展。经济学家林凌指出 “‘两点一线’带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水平提高,相当于跨越了50年。”[2]西昌处于成昆铁路的中心,其对西昌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西昌从此成为成昆线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重点工业项目促成西昌城市工业体系的建立。随着三线建设的在西昌地区的全面铺开,以西昌410钢铁钢铁厂、太和铁矿、西昌矿山机械厂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在西昌陆续恢复建设,并新建了一些企业。到1978年,初步形成包括轻工业、重工业、支农工业、商办工业的综合工业部类,整个西昌地区工业企业职工人数2万余人,为1957年的6.2倍,工业总产值2.1亿元,为1957年的7.75倍。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西昌建立起了以矿山开发、电力、建筑、机械、食品、公路交通、邮政电讯、轻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西昌迅速建设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青山机场的建立为西昌城市发展开辟了空中走廊。西昌青山机场的前身是西昌小庙机场,从1958年由于中央建设西昌钢铁基地的决策开始恢复通航,但由于航线单一,机场设施限制,不能跟上西昌三线建设发展的需要,取代小庙机场的青山机场建设随之列入三线建设项目。1967年,位于西昌市西北方向14公里处的青山机场开始建设,机场占地面积2520多亩,跨西昌市安宁镇、新胜乡、喜德县李子乡境,南北走向,机场与两侧高山平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机场建设历时8年才完成,于1975年建成投入试运营,成为设施完备的全国民航十大机场之一。虽然当时只开辟了成都—西昌—成都一条航线,旅客吞吐量仅为410~450人∕次,但青山机场的建立为三线建设开通了攀西地区到成都的空中走廊,不仅起到备战的重要目的,还为后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与“中国航天城”的美名远扬。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三项建设的又一重点工程,1969年底到1970年8月,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委选场勘察组,在经过对9省81县(市)的勘察筛选后,确定在西昌北面50公里处的沙坝建设卫星发射场(代号7201工程),这里具有作为发射场和战略后方的天然优势: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周围水源丰富稳定,成昆铁路和青山机场的建设为发射场提供了理想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各方面条件非常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工程建设于1970年开始,于1982年建成并交付使用, 1984年6月8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1985年10月,XSLC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西昌因此一举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加上西昌的高海拔、低纬度、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又素有“月城”之称。“中国航天城”的美名极大的提高了月城西昌的城市知名度,增添了西昌作为现代科技城市的魅力,西昌作为“中国休斯顿”和“中国航天城”从此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西凉合并与西昌市的设立。随着三线重点工程在西昌的建设日益深入,西昌作为西昌地区一座县城的束缚越来越跟不上西昌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步伐,西昌设市迫切成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加上三线建设工程多处于十年“文华大革命”动乱期间,这严重影响了西昌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西昌设市的事也被耽搁。1976年10月“文华大革命”结束到1978年底,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西昌、凉山两地州也进入十年来最好的时期。1978年10月,西昌地区与凉山州合并,撤销西昌地区建制,西昌县改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79年凉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觉县迁驻西昌县。同年,国务院批准以原西昌县城关镇、西郊、小庙、高枧、马道公社及喜德县之四合公社为辖区设置西昌市,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西昌市。西昌市、西昌县并存。1986年7月,撤销西昌县建制,并入西昌市,时西昌县所辖区、乡(镇)全归市辖,12月1日,西昌与攀枝花等城市一起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城市。至此,西昌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小县到一个中等城市的蜕变。西昌的城市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三)三线建设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昌发展的关怀。 三线建设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西南局及四川省委的领导,多次到西昌视察,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加快了西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毛泽东对西昌地区三线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示说:“你们要到三线去看看,要加强三线建设的领导。”在谈到成昆铁路的停修时曾说:“成昆铁路为什么停修了?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针对经费紧缺问题,毛泽东说:“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办”。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关心重视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建设者们。此后,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彭真、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入到西南三线建设前缘的西昌地区视察,他们围绕西昌三线建设、成昆铁路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及当地人民生活、农业生产等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各项工作。邓小平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彭德怀在螺髻山牧场吃饭后缴十元伙食费,郭沫若为三线建设深情赋诗,领导们的高风亮节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和作风,一直激励着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他们的调查研究结果不仅给西昌地区各项工作以巨大的促进,也给各级党政组织以巨大的鼓舞,给全区各族人民带来了亲切的关怀。 综上所述,西昌对三线建设的支援和一系列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在西昌的实施和建设成功,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昌的三线建设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都成为西昌在三线建设中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西昌在三线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航天城”西昌成为三线建设中迅速崛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四、三线调整改造战略与改革开放带来西昌城市的飞速发展 由于三线建设工程大多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项目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西昌的三线建设项目在文革内乱期间也受到城镇武斗的影响,在1967年到1968年武斗严重时全区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基本停止生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伟大的历史转折到来,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凉山,西昌凉山顺利实现合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转变思想、大力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不断推进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引下,西昌作为凉山州的首府,也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春天。 1983年12月,国务院成立国家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办公室,确定“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平占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为国家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作贡献”[3]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基本方针。从1983年到2006年历时23年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结束。西昌在23年的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指引下,城市迅速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西昌三线建设重点项目: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西昌青山机场、410钢铁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在三线调整战略和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顺利实现军转民,不断与市场接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5年开始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迅速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先后数十颗著名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发射基地,并成为西南旅游热线上的一颗明珠;青山机场成功转型为民用机场,1987年,为促进凉山经济发展并配合发射中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需要,国家拨款1200万元,对青山机场进行第二次扩建,扩建后的青山机场更加现代化、国际化,承揽的航空业务也逐渐增多,客货源日益充足,并与时俱进发展了包机飞行、护林防火飞行、飞播林飞行、旅游飞行等多样化的航空业务,成功与市场接轨;410钢铁厂成功完成它作为钒钛磁铁矿实验基地的使命后,于2001年改制组建成为西昌新钢业集团有限公司,转为民营企业,并很快成为凉山黑色金属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到2006年,西昌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大都成功完成转型,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实现了当初“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目标。西昌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也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日新月异。1992年西昌编制完成《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1993年被列为四川省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前后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城”、省“小康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工业经济实力雄厚、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现代科技世界瞩目、社会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西昌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 五、结语 邓小平在1958年10月视察德阳工业建设时就曾预言“拿四川的城市来说,第一重庆、第二成都、将来第三是西昌、第四就是德阳了。”当时小平同志所指的西昌应是包括之后设立特区的攀枝花市在内的整个西昌地区,三线建设之后,当年伟人的预言已成真,攀枝花崛起为钢铁城、中国钒钛之都,西昌崛起为中国的航天城,攀西地区迅速发展为四川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昌的城市发展更为迅速,到2013年整个西昌市人口近65万人,西昌先后被命名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中国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城市。中国·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正以他矫健的步伐,向百万人口的世界旅游城市、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增长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川南向大通道的综合交通枢纽、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迈进! (作者单位:凉山州史志办公室) [1] 《中国共产党凉山历史》(第二卷),凉山州史志办公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228页。 [2] 《三线风云》,《评价毛泽东三线建设决策的三个新视角》,陈东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416页。“两点一线”即指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线,向重庆和贵州六盘水两点作钟摆式辐射的三线建设战略部署。 [3] 《三线风云》,《评价毛泽东三线建设决策的三个新视角》,陈东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411页。